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 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只有出了宫,从龙椅上下来的朱元璋,才是真的朱元璋。朱允熥看着他的笑容,有些心疼这个为了国事兢兢业业,小心翼翼的老人。他快乐吗?他当皇帝的时候未必快乐,但是现在一定很快乐。咬钩的鱼似乎很大,缺牙的老头攥着鱼竿拉了半天都没拉上来,呲牙咧嘴。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,“咱来!”说完大手一推,差点把老头推湖里,然后双臂用力,刺溜一下把鱼拉出水面。“大鱼!大鱼!”朱元璋笑道。“皇.....爷爷!”朱允熥也笑道,“真是大鱼!”钓上来的鱼半米多长,浑身鳞片带着透亮的光泽,在草地上活蹦乱跳。“鲢鱼!”好像鱼是他钓的一样,朱元璋有些得意的笑道。“哎,又是这个!”缺牙老头却似乎有些不满,随手把鱼扔在篓子里,继续给鱼钩挂上蚯蚓。“老哥,鲢鱼还不好吗?”朱元璋问...
《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 番外》精彩片段
只有出了宫,从龙椅上下来的朱元璋,才是真的朱元璋。
朱允熥看着他的笑容,有些心疼这个为了国事兢兢业业,小心翼翼的老人。
他快乐吗?他当皇帝的时候未必快乐,但是现在一定很快乐。
咬钩的鱼似乎很大,缺牙的老头攥着鱼竿拉了半天都没拉上来,呲牙咧嘴。
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,“咱来!”
说完大手一推,差点把老头推湖里,然后双臂用力,刺溜一下把鱼拉出水面。
“大鱼!大鱼!”朱元璋笑道。
“皇.....爷爷!”朱允熥也笑道,“真是大鱼!”
钓上来的鱼半米多长,浑身鳞片带着透亮的光泽,在草地上活蹦乱跳。
“鲢鱼!”好像鱼是他钓的一样,朱元璋有些得意的笑道。
“哎,又是这个!”缺牙老头却似乎有些不满,随手把鱼扔在篓子里,继续给鱼钩挂上蚯蚓。
“老哥,鲢鱼还不好吗?”朱元璋问道,“这鱼用白菜和豆腐炖了,奶白色的汤,可鲜亮着呢?”
“你不知道!”缺牙老头甩钩入湖,笑着道,“我家大孙的媳妇,给我生了个重孙子!”老头一脸得意,“我想钓点鲫鱼给她熬汤下奶!”
“去集市买不就行了?费这个事干嘛?”朱允熥笑道。
“小伙计一看就没成亲,不会过日子。”缺牙老头撇嘴,“集市的鱼哪有大明湖里的鱼味道好!”
被抢白一句,朱允熥笑笑。
却见朱元璋的脸上没了笑模样,而且还有些不满意的 看着自己。
朱允熥看看自己的身上,没什么不妥呀!
想说话,朱元璋已经背着手走远了。
“爷爷!怎么了?”朱允熥追上。
“他娘的,他还重孙子?你看给他美的?”朱元璋不屑道,“牙都没了,还重孙子!”
哈,朱允熥懂了。
此刻朱元璋的表情简直和自己前世的爷爷一模一样,前世的爷爷总是催他赶紧相亲结婚。并且对那些每天抱孩子出来显摆的老头老太太,表示深深的敌意。
“你得抓紧!”朱元璋忽然回头,“大孙,你得抓紧!”说着,又想想,“抓紧点,咱死之前再看上一代人。”
“爷爷!”朱允熥明白他的意思,笑道,“孙儿连媳妇都没有,哪给您生重孙子去?”
朱元璋大手拍拍脑门,“你看咱这记性!廖镛!”
“在!”侍卫中廖镛赶紧上前。
“去回宫里去,告诉郭宁妃,咱要给大孙选媳妇,然后张罗张罗,看谁家有岁数差不多的,端庄秀丽的闺女。”
“是!”廖镛笑笑,转身而去。
这年代没有婚姻自由,自由恋爱就别想了。找什么样的都得认,而且因为礼法还必须相敬如宾。
再说朱允熥也到了结婚的岁数了,每天早上都是被憋醒,身体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。
朱允熥靠近主朱元璋笑道,“爷,您可得给孙儿挑一个好的!”
“娶妻娶贤!”朱元璋正色道,“咱一定给你挑一个贤内助。”说着,又小声笑笑,“大孙喜欢美人?放心,少不了你的!”
说完,脸上的笑容再次浮现,“咱大孙都要成亲了,这日子真不抗混!”随后,又转头看看岸边还在钓鱼的缺牙老头,“呸,咱也要有重孙了,你神气啥?哼!”
种地,可比读书练武难多了。来这个世界快三个月,朱允熥的身体素质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。可是在每次在地里干上那么一会活,都会腰酸背痛。
听了祖父的揶揄,朱允熥回头笑笑,随后再弯腰跟水田的里杂草较劲,但是手指忽然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。
拿起来一瞧,顿时乐了。
”皇爷爷!“朱允熥举着手里的东西,回头喊道,”您看,田螺!“
“肥不肥?”朱元璋顿时坐起来,趿拉着布鞋走到水田边,笑道,“肥的话捞一碟,咱爷俩一会吃田螺!”
“好嘞!”朱允熥笑着在水田里摸起来。
“哎呀,咱地大孙子呀!咋这么笨呢?”朱元璋笑着甩了鞋子,进入水田,“咱告诉你,当年你爷爷小时候,十里八村的孩子摸田螺,没一个人能摸过我!”
说着,朱元璋咧嘴一笑,“看看,有啦!”
“皇爷爷,厉害!”朱允熥顿时马屁如云,随后又跟个孩子一样惊呼一声,“皇爷爷,水田里还有小鱼呢!”
“抓起来,炸着吃,香哩!”高兴之余,朱元璋的嘴里冒出了从小说到大的淮音。
天边斜阳起,满眼夏日红。
金色的余晖在大地上洒落,人间满是金黄。
金黄色的光透过了叶子,落在林间的饭桌竹席上。
简单的木桌上,摆着简单的饭菜。
米是去年宫里水田收获的稻米,晶莹剔透弹性十足。
菜是一碟姜蒜炒田螺,一碟煎得金黄的小鱼,一碟蒜苗炒虾米,一碟朱重八最爱的萝卜干炒咸肉。
干了许久的活,朱允熥又累又饿。
他早就摸通了朱元璋的性子,他这个皇爷爷最是见不得儿孙畏手畏脚,在他老人家眼里,狼吞虎咽才是好男儿。
所以爷俩刚刚做好,朱允熥先是给朱元璋盛饭,又给他倒了一小盅酒。
随后把炒咸肉那油汪汪的汤汁浇在米饭上,大口的吃了起来。
呼哧!呼哧!香!
一口下去肉油和米的味道,在嘴里完美的融合,脸上全是满足的愉悦。
“多吃,多吃!”朱元璋笑着给朱允熥夹了一块五花三层的咸肉。
“皇爷爷,您也吃!”朱允熥笑道。
“咱先喝酒!”朱元璋朗声一笑,白色的眉毛动动,随后拿起一个田螺美滋滋的吃着。
他的动作很娴熟,两声轻响之后,田螺的肉就进了他的嘴巴,然后再端起酒盅,小小的喝一口。
之后,又夹起一条金黄色的小鱼,一口咬掉脑袋,在嘴里嚼着。
“娘要在佛前为皇帝诵经祈福!”吕氏笑笑,“你这个长孙,也要尽到孝道!”
朱允炆把心一横,“娘你说吧,让儿子怎么做?”
“和娘在佛前抄写孝经!”吕氏咬牙笑笑,“用血写!即便是皇帝心里恼了你娘,看在你诚孝的份上,也会高看你一眼!”
朱允炆看看自己瘦弱的手臂,点头道,”好!“
~~~
皇帝突然病了,今夜注定不会平定。
不是每个人都如朱允熥一般,知道历史的走向。
宫城之外,无数锦衣卫暗中把宫门看死,严加防备。
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心,人心永远是最难防备的。
就像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,朱允熥一直以为他只是吕氏母子那一边的人,谁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,燕王的人。
皇帝最亲近的人都是如此,何况锦衣卫呢?
看似严防死守之中,有人悄悄玩忽职守,一匹快马消失在夜色中,并且从容的出城,直奔远方。
皇帝病了,人心乱了。
这个普通的夜晚,无数火花在暗中交锋。
但是无论何种交锋,朱允熥都不怕,因为他有着父亲和母亲家族留下人脉。
京畿附近的驻军营地中,主帅的大帐都是灯火通明。
顶盔带甲的将军们,带着精锐的心腹坐在帐篷中,看着宫城的方向,等待着那里的命令。
除了朱允熥的舅舅们,还有他外家的姻亲们。
大明开国之后,为何只要朱元璋一杀人,就是成百上千的杀,是因为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,淮西的功臣们因为相互联姻,根本就分不开。
这些人一旦可用,是一股顺手的力量。
但是一旦这些人不能所用,就是一股威胁。
而对于朱允熥来说,现在他是这些人未来的升官发财的希望,这些人自然为他效命。
当然,这其中也有许多干脆就是脑子里只认太子嫡子的莽夫。他们没想过朱允炆母子会如何,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,太子没了,绝对是太子的嫡子上位。
因为当初太子,也是老皇爷的嫡子。
不知过了多久,夜风渐停,天快亮了。
“你多大,在咱心里,也是孩子!”朱元璋笑笑,“看吧!”
这是天下老人,最常说的一句话。
朱允熥点头,翻开奏折,可第一眼就让他心惊肉跳。
“臣,锦衣卫武昌指挥使赵广之上奏,楚王宫中多不法,王好美人,其宫中官吏于江南扬州等地,购买扬州瘦马。王宫中夜夜笙歌......”
这不是大臣的奏折,而是朱元璋的耳目,监视天下锦衣卫的奏折。而这第一封奏折,就是锦衣卫在和皇帝汇报地方藩王。
“接着看,别分心!”朱元璋喝一口茶,拿起一张奏折,边看边道。
“宫中奢靡成风,楚王为美人每月所花白银竟然高达数万两之多,除此之外,楚王圈养戏子乐手.......”
读到这里,朱允熥咽了一口唾沫,楚王要倒霉。
楚王是朱元璋的六子,封地在南北要冲之地,武昌。
武昌既是交通枢纽军事重镇,又是商贸发达繁华之地,封在那里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重视。可是这个儿子,是昏头了。他触犯了朱元璋最忌讳的事,那就是奢侈。
此时,朱元璋的声音幽幽响起,“你六叔年少时也曾跟着大军南征北战,立下不少功劳。可是年纪大了,却越活越回去,开始不务正业了。”说着,扭头看着朱允熥,“大孙,你说,该怎么处理?”
这是在考较自己,而且是涉及到朱家血肉至亲的考较。
朱允熥脑中快速的思索着,缓缓开口,“若是让孙儿处理,孙儿以为,高高抬起,轻轻放下,让六叔知道错了,知道怕了就好!”
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会儿,莞尔道,“如此甚好!”
朱允熥心中松了一口气,刚才朱元璋说,大孙该怎么处理?其中隐含的台词应该是,大孙若是皇帝该怎么处理?
对于皇帝来说,一个吃喝享乐的藩王绝对好过一个暗中积蓄力量,招兵买马结交大臣有不臣之心的藩王。但是同时对于家风来说,楚王的奢侈享乐也不可取。
对此,高高抬起让他知道怕,知道错。然后再轻轻放下,稍稍处罚不过多的追究,也势必让藩王感恩戴德。
这个考较是过了,朱元璋得到了满意的答案。但是他不知道的是,朱允熥是为了迎合他才这么说。
如果朱允熥真当了皇帝,恐怕也会和历史上朱允炆那样,实行削藩。
削藩没错,错的是朱允炆太废柴。且不说现在大明各个藩王拥兵自重,在自己的封地和天子无异。
百十年后,藩王们繁衍生息所生出的庞大朱氏子孙,也将成为国家最为严重的财政负担。
有明快三百年,藩王一直是中央财政最为头疼的 问题。天下最肥沃的土地,最多的财富都集中在这些藩王手中,导致最后国家连国防开支的钱都拿不出来。
不过,朱允熥的削藩和朱允炆的还有不同。朱允炆是恨不得把叔叔们都圈禁起来。而朱允熥有着超乎时代的眼光,天下到处都是无主之地,而大明兵锋正盛,让他们出去抢,让他们出去打,只要不在华夏大地上祸害就好。
啪啪,啪啪。
三四个年轻有力的太监把双喜按在院里的长条板凳上,抡起板子就开始打。有人按手,有人按脚,有人往他嘴里塞东西不让他发声,四五下之后双喜的身体猛地一抽搐,人昏了过去。
电视剧里打二十板子还若无其事那是骗人的,这种宫里打人用的板子,真是要下力气打,十下就能活活把人打死。
“三爷,昏过去了?”王八耻在朱允熥耳边说道。
“浇醒,然后给母妃那边送去,就说这个奴婢不长眼,惹人厌!”朱允熥眯着眼睛说道。
此时他的话中带着森然的恨意,原先他本来并没有多少和吕氏母子计较的意思。皇位一事上朱允炆已经彻底没希望了,欺负没出息的人不是朱允熥的为人风格。
可是吕氏一而再的挑战他心里的底线,这次居然把奴婢派到他住的地方。朱允熥就不信,她不知道自己现在每天住在皇爷爷寝宫偏殿中。知道还继续派,安的什么心。
而且派来的还不是一般的奴婢,两个教育公主规矩的嬷嬷,一个管事的太监。(嬷嬷不是清代有的,元代就这么叫了)
若这里不是东宫,若不是顾及吕氏是已故太子的继妃,东宫的名义之主,自己和她顶起来对名声不好.........
“本来还想让你们母子做个富贵闲人,现在看来,哼哼!你们还是不死心,不安分。”
朱允熥眼皮子动两下,他这人轻易不发火,但是他真的发起火来,惹他发火的源头绝对别想好过。
看着几个小太监抬着昏死的双喜小跑出去,朱允熥冷笑两下,想必等一会自己那个后妈的脸色会很精彩。
随后转身进了正屋,偏厅中两个脸色端庄,打扮得体三十出头的妇人,正恭敬的对他行礼。
“奴婢等,参见吴王殿下!”
宫里不许见白头,三十出头的女子在深宫之中就是老女人了。这两个女人身上穿着朴素的青色宫裙,没有过多的花纹,身上也没带什么首饰,看着彬彬有礼,又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。
“母妃派你们来的?”朱允熥自持身份,不能和女人计较,在门口轻声说道。
“回殿下,是太子妃娘娘派奴婢来的。”两个女子中稍微圆润一些的说道,“娘娘说公主们到了学规矩的年纪了!”
朱允熥眼神飘过去,屋里两个小可怜,宁儿和秀儿,规规矩矩的坐着,正眼巴巴的看着他。
这事他倒是没啥办法,这年月无论是公主还是普通人家的女子,都要讲规矩。一言一行,一颦一笑都是规矩,稍有不慎,就是有辱门楣。
封建时代,女人没人权。电视剧里格格公主满大街跑,随便跟男人说话都是扯淡骗人的。
“她们还小,你们要耐心点!”朱允熥看看两个嬷嬷,“别借着学规矩的名头,让她们受委屈。若是让我知道了,饶不了你们!”
“奴婢们哪敢?”两个嬷嬷福在那里半天,依然是纹丝不动。(福安,女子行礼。)
“你们晚上要住在这儿?”朱允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。
嬷嬷中清瘦一些的开口道,“太子妃娘娘说了,往后奴婢们就是吴王殿下的这边的奴婢......”
“我知道了!”朱允熥转头就往外走。
转过身的那一刻,朱允熥的脸色有些阴暗。
名义上吕氏是他的母妃,就是这个名义二字,在这个时代有着莫大的意义,代表着她可以在某方面把朱允熥吃得死死的。
母亲关爱儿子送来了太监和嬷嬷,儿子若是一个不留,全送回去打了母妃的脸面,那就是不孝顺。
忽然,朱允熥心里想到一件事。
假若将来自己登基当了皇帝,岂不是要奉吕氏为太后?
一想到这,他心里就像吃了苍蝇那么恶心。
“得想个办法?”朱允熥边走边想,“在朱元璋面前说两句小话?上上眼药?”
“不行不行!”随即心里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,“朱元璋心里也是恨极了这个儿媳妇,可是碍于是已故太子的妻子,几个年幼皇孙的母亲,所以才留着。”
“阿!”浑身镶满弹片的元军落马惨叫。
下一秒,矫健的明军一锤砸碎了他的脑袋。
天地之间,是最原始的,血与肉的搏杀。
明军像是刺猬,应对草原野狼的爪牙。
圆形的方阵呈环状,像洋葱一层又一层。
元军的骑兵每拨开一层,都要刺痛的落泪。
而且,因为冲锋的骑兵太多,接地面太小战场显得格外拥挤,骑兵渐渐失去了速度。
双方变成了混战,谁先松气,谁就败了。
但是,大明不可能松气。
这里是死地,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死战。
咚咚咚,蓝玉拼命的挥舞双臂,捶打大明的军鼓。
“大帅!”年轻的亲兵跑来,“侧面,数千元军翻身下马,朝咱们冲来!”
咚!
蓝玉敲出最后一个音符,把鼓锤交给别人。
“濮玙!”
“末将在!”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出现。
年轻的将领眉宇间都是英气,盔甲在他身上勾勒出完美的线条。
“带人,推下去!”蓝玉命令。
“喏!”
看着年轻的将领,带着精锐甲士离去,蓝玉对着他的背影大喊,“濮玙,莫堕了你爹的威名!”
濮玙的身形微顿,随后深吸一口气,举着手里的铁骨朵,“大明男儿,死战!”
随后,他带着上千精锐步卒,居高临下的冲击。
他喊的,是他父亲曾经的口号。
濮玙西凉侯,乐浪公濮英之子。
洪武二十年跟随大将军冯胜和蓝玉北伐,北元太尉哈纳出投降。
班师回朝之时,带领三千军兵殿后的濮英被埋伏的元军包围。
三千人全部战死,濮英力战被俘。但是趁着元军不备,抽出腰间匕首。
大呼,大明男儿,死战不降,自杀身亡。
元人感其刚烈,将尸首送归明军。
~~~
战场惨烈到了极点,随时都有人倒下。
蓝玉所在的沙丘侧面,黑压压的元军下马,踩着沙子举着圆盾,拎着弯刀,无声的冲锋。
“大明男儿!”一声怒吼,濮玙在高出冲下。
他身后,无数铁甲步卒发出父辈的嘶吼,“死战!”
“杀虏哇!”
砰,濮玙的铁骨朵砸碎一元军的头颅。
低头撞入元军的人群中,如狼似虎一般左冲右突。
马上,我们或许不是你们的对手。
但是在地上,全身包裹在铁甲中的大明士卒,天下无敌。
元军的钢刀在他们身上摩擦出火花,他们手里的钝器无情的收割着敌人的生命。
大漠的风,更急了。
一场厮杀,持续到了天黑。
黄沙上都是人类的尸体,还有伤员的惨叫。
蓝玉依旧坐在马扎上,纹丝未动。
~~~
“此战,沈阳侯,徽先伯,怀远侯,宁州男之子皆战死!”
“西凉侯濮玙连换两幅铁甲,阵斩哈咎之侄,阔查帖木儿。”
“臣之大军与贼厮杀一天,死伤........”
念到此处,朱允熥声音有些哽咽,“死伤半数......”
两万多步兵,对三万多骑兵,不但没有崩溃,反而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,为了包抄的其他明军争取时间。
一天时间,一万多人战死。
这是多么惨烈的战斗!
“男儿到死心如铁。”朱允熥继续念道,“军中男人至死,头颅仍望向中原方向......是夜,元军撤退,将臣所剩半数步军团团围住,等待天明!”
“用血写孝经,放佛堂里几日就是孝?”
“拿咱当成啥人,咱是信这些鸟玩意的无知老头子吗?”
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,弄他娘的这些虚头八脑!”
朱允熥亲自把户部的官员们送出奉安殿,殿后的寝宫之中朱元璋的咆哮仍在。
晚辈为长辈书写孝经,是这个时代比较常用的为长辈祈福的办法。而在历史上,很多诚孝之人,为了在佛祖前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,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混在朱砂里,边听佛经边写。
吕氏和朱允炆二人,应该是想用此举,唤起皇帝对他们孤儿寡母的恻隐之心,但是没想到却适得其反。
他们了解朱元璋只在表面,而不在内心。
朱元璋是个什么都不信,同时也无所畏惧的人。在他心里什么满天神佛都是狗屁,那都是骗人的玩意儿。
吕氏大概也是怕了,怕朱元璋病好之后处置于她。可是她忘记了,或者说她没认识到。
脾气暴躁的皇帝,这一生,从没对家人下过手。
皇帝这一生,唯一能让他迁就忍让,甚至是受委屈的,只有他的家人。
如果想处置吕氏,皇帝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已经处置了。
这些天黑不提白 不提,显然是皇帝想刻意淡忘了。
“吕氏一个无知妇人,写这玩意咱理解?允炆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,怎么也信这玩意?”
寝宫中的宫人们,瑟瑟发抖的站着,生怕皇帝迁怒于他们。等到朱允熥进去,顿时无数期盼的目光,落在他的身上。
“老爷子!”朱允熥扶持着朱元璋坐下,微笑道,“您消消气!”
“咱,养了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!”朱元璋指着地上的孝经,粗大的手掌有些哆嗦着。
”老爷子,二哥也是一片好心!他那人读书读得有些迂腐了,没想到这些,但他的心意也是一片诚孝,没有作假!”
朱允熥的话有些出人意料,他没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,反而帮着朱允炆说起话来。
因为他知道朱元璋之所以生气,不是因为孝经,而是因为血,因为听佛经。
朱允炆的身体也不是那种特别强健的男人,在佛堂里写经书一连几天本身就是耗费心血的事情。
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做长辈的没有喜欢晚辈玩自残的,哪怕是打着孝顺的名义。
“对,你二哥他读书读傻了,他想不到。他从小是个孝顺孩子,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。”朱元璋眯着眼睛,冷笑道,“他这孝经是和他母亲一块写的,嘿嘿,咱这个儿媳妇,还真是会教孩子!”
朱允熥没有接话,而是默默的蹲下,把朱元璋的脚放在怀中,轻轻的揉捏着他的腿。
朱元璋的脚很丑,上面满是因为早年生活艰苦留下的痕迹,冻伤的伤疤,硬硬的跟壳一样的茧子。
“大孙呀!”朱元璋忽然开口。
“在呢!”朱允熥回道。
“万一,咱是说万一,将来你当皇帝,对他们娘俩怎么办?”朱元璋看着朱允熥问道,“毕竟,这些年在吕氏的防备之下,你装傻充楞!”
“呵呵!”朱允熥微微一笑,“爷爷,要是说心里不烦,不厌,是假话。这些年孙儿在东宫之中活得小心翼翼,生怕惹恼了母妃。可是......”
说着,换了一条腿继续揉捏,“可是她毕竟是我父亲的妻子,是我兄长和弟弟的母亲,一家人血浓于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!该就藩的就藩,该荣养的养,孙儿一个大老爷们,总不能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吧!”
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,问了这句话之后,他心中有些忐忑,生怕自己中意的未来储君,说出什么让人不寒而栗的话。
“对,对!”朱元璋笑道,“你奶奶活着时候常说,家和万事兴!”
说到这,朱元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,对朱允熥小声问道,“咱再问你,假如,假如你当了皇帝。万一,咱是说万一,你那些叔叔们惹怒了你,忤逆你,或者干脆大逆不道了,你咋弄?”
心中微微有些激动,但是朱允熥的手继续按捏着老爷子的双腿,抬头笑道,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他们如果有罪,朝廷自然会论罪。真是要是大逆不道了,就削去爵位圈禁,他们的爵位选其贤能的子孙继承!”
“好好!”朱元璋又连连点头。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的手慢慢停下,对着老爷子一笑,“如果真有那天,孙儿的手上,不会沾咱们朱家人的血!”
“好孙子!”朱元璋的大手,抚摸着朱允熥的头顶。
可是朱允熥的心中却是一声叹息,老爷子哪里都好,就是人老了对儿孙放不下。那些他没在意的儿孙也就罢了,可是那些从小长在他身边的,已经成年的藩王们,却是他心里的牵挂。
以朱元璋之雄才伟略,不可能看不出九边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,但是他下不去手。在他去世之后,留给后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。
再往后的几百年岁月中,大明的藩王们已经失去了最初保家卫国的初衷,成为了鱼肉百姓的蛀虫。
爷孙俩在寝宫中小声说话的时候,门外传来些许脚步。
“陛下,贵妃娘娘来了!”黄狗儿禀报道。
朱允熥赶紧站起来,到殿外迎接。
刚刚走出去,就见几位端庄的妇人,带着皇子公主们,浩浩荡荡而来。
当先一位,五十年纪,微微有些发福,面容端庄又带着慈祥的笑容。
记忆中,关于宫中要紧的人物,朱允熥早就复习了一遍。
此时不敢大意,恭敬的跪倒,拜道,“孙儿参见惠妃娘娘!参见贵妃娘娘!”
朱允熥是皇帝的嫡孙,在宫中除了皇帝和吕氏之外,这些朱元璋的妻子们也都是他的长辈。虽说有些身份低的的嫔妃不敢在皇孙面前托大,但是这个贵妃,朱允熥却不得不敬。
尤其是这惠妃娘娘,惠妃姓郭,乃是已故马皇后的的幼妹,马皇后虽然是郭家的养女,当时和这个小妹如同亲姐妹一样。
郭家,就是当初带朱元璋起家的郭子兴家。郭子兴不但把干女儿亲女儿都嫁给了他,郭子兴死后,朱元璋还继承了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遗产,才能迅速发展壮大。
“熥哥儿,起来吧!”郭惠妃是个好性的人,见到晚辈都是笑。
马秀英去世后她执掌六宫,她的出身让众妃子不敢不敬,同时她自己子嗣众多,蜀王,代王,谷王都是她所出。
同时朱允熥又和其他几名贵妃见礼,和那些小屁孩王爷们见礼,本来空旷的奉安殿,因为一下多出这么多人,顿时热闹起来。
孩子们一来,朱元璋尽管还是板着脸,但是眼神中有了笑意。尤其是张美人所生的最小的公主,正是牙牙学语粉嘟嘟的年纪,还有穿着开裆裤的,皇二十六子朱楠。
果真如他自己所说,一见朱元璋瞪眼,咧嘴不敢哭,可是下面却哗啦啦的尿了一地。
这小子还不知廉耻,尿就尿吧,臭毛病不小,非往趴在地上擦地的太监脸上呲。
朱元璋刚想发怒,只见他回头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句,“父皇,儿臣原来一见您.....就尿裤子.....后来熥哥儿说,男人要尿得高,尿得远....不能尿在自己的裤子里!”
朱元璋转怒为笑,“臭小子!”
看到这一幕,朱允熥心里只能说出四个字。
人生赢家。
挨饿!
简单两个字一出来,朱元璋原本满是笑容的脸色,顿时凝固,凝结成冰霜。
而且从他苍老的,满是皱纹的脸上。朱允熥看出了种种复杂的,交织在一起的情绪。有惆怅,有愤怒,有忧心,还有苦涩。
“孙儿在长安街见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,后来在洛阳巷那边的破庙里,看到了好多个要饭的,有几十人!”
朱允熥用筷子慢慢的搅着碗里的米粒,小声说道,“别人告诉孙儿,应天城西门外边的窝棚里,还有更多挨饿的人!”
吃饱,一直是困扰华夏人几千年的大问题。再美好的时代,看不见的角落里,也有不完美的影子。
在遇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之后,朱允熥在大明的都城中,那些刻意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看了许久。他看到了盛世的残缺,看到了大明风华之下,一些无依无靠的百姓。
没有任何的社会和政权是完美的,有问题不怕,有了问题就要面对问题,就要处理问题,让这样的问题不再出现。
“咱,已经让应天府去救济了!”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寂寥,他是皇帝,是天子,但是他也做不到让人人都能吃饱。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小声的说道,“光是救济也不是个事呀?”
“那你说说,咋办!”朱元璋苦笑道。
“孙儿打听了一下,今年开春淮西发水了,许多穷苦百姓没办法才逃到京城这边。”朱允熥小心的组织着语言,“京师是戒严之地,光京师就这么多,其他的地方就别提了!”
啪,朱元璋一扔筷子,怒气勃发,“上上下下都该死!”
朱允熥低下头,不出声。他知道皇帝骂的是谁,骂的是那些没有及时汇报,并且处置不当的官员们。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继续开口,“咱们大明这么大,年年都会有天灾人祸,种地的百姓一旦遭灾颗粒无收就只能举家逃荒!”
“这事咱也清楚呀!孩子!”朱元璋揉着额头,“当年,咱老家绝收。你大爷爷病死了,你二爷爷,三爷爷,都出去逃荒,死在了路上。全家就剩下爷爷一个人!”
说着,朱元璋叹口气,“那时候咱就在想,要是官府那些当官的稍微有些良心,知道救济救济百姓,怎么会死那么多人?国家税收,取之于民用之于民。用百姓种出来的粮食,救济百姓不是天经地义吗?”
说到此处,朱元璋摇摇头,“可是呢,当官的就像是没看见一样。你知道当官最怕什么吗?”
朱允熥摇摇头。
“最怕的就是没良心!”朱元璋继续说道,“淮西大水冲了一万多亩土地,近万灾民嗷嗷待哺。咱从开春就开始说救济救济,地方官也一个劲儿的上折子,如何安置。可你现在看看,逃荒的百姓都跑到京城了!”
“你那句话说的对,京城都有了这么多,别的地方呢?”朱元璋眼中闪出一丝狠辣,“他们以为咱天天待在宫里不知道?嘿嘿,咱骂他们该死,是因为他们真的该死,他们只会当官没了良心!”
“若是尽心的安置流民百姓,怎么会变成乞丐?他们就是懒,就是不愿意主动做事。他们看不见就以为没有,他们看不见还以为咱也看不见!”
朱元璋发火,朱允熥默不作声。
这位皇帝的脾气非常暴躁,尤其是在涉及到百姓的时候。朱元璋是一个有着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,他认为手下的官员不但要清廉,而且要和他一样,关心天下的百姓。
所以稍微有些不如意的地方,就大发雷霆,让百官战战兢兢。而对于处置办事不利的官员,他的方法也很简单,那就是一个字,杀。
大明每年被革职,被流放,甚至被杀的官员,贪腐只是一部分。另一部分都是尸位素餐,没有作为,乃至无法提升治下民生的官员。
发了一通火,朱元璋似乎是心里舒服了。对朱允熥说道,“别看咱是个皇帝,可是很多事,身不由己呀!”
皇帝是人不是神,就算是神也顾不过来全天下的人。
朱允熥看看朱元璋的脸色,再次开口说道,“有了灾荒就救济,这是皇爷爷的德政。但是,孙儿想...."
”你吞吞吐吐地干啥,咱爷孙俩有啥不能说,直说!”朱元璋说道。
“大明年年都有地方闹灾,江南在这边还好,北方山陕边地,黄河边上的中原等地,还包括淮西等地,隔三差五不是闹旱,就是洪水!”
朱允熥缓缓开口道,“当地的官府本就不富裕,连年拿出粮食救济百姓,也是一种负担。而且...."说着,看看朱元璋的脸色,”而且,那些地方官也未必是尽心救济!“
”呵,甚至有的干脆把朝廷的赈灾银子粮食装进了自家的口袋,是吧?“朱元璋冷笑。
朱允熥沉默一下,算是赞同。
”所以,孙儿想,为什么有灾难的时候,朝廷不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,以工代赈呢?“
朱元璋皱眉琢磨,”这倒是个好法子!可是就怕地方官打着以工代赈的主意,给百姓增加徭役!“
这老爷子!
朱允熥心里发笑,原来是怕地方官滥用民力。
大明的百姓除了交税之外,每年还有徭役等。比方说修筑城墙,疏通水路,铺设官路等等。
有的百姓为了避免徭役,就会给官府交钱交粮,所以这也是地方上,那些官吏们发财的手段之一。
现在是朱元璋当皇帝,他两只眼睛盯着,地方官自然不敢胡来。可是明朝后期,因为百姓负担过重,也成了大明灭亡的导火索之一。
”孙儿说的以工代赈,和以往不同!“朱允熥继续开口,”比如说黄河,孙儿翻阅宫中的档案,发现从洪武二十年开始,三次治理黄河总共花费了白银一百二十余万两,动用民夫三十多万!“
”孙儿以为,若是用灾民取代民夫,朝廷不但可以赈济灾民,还能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开支!“
”以今年春天淮西发水为例,就是因为淮河没有疏通河道导致的。洪水这东西,堵不如疏,疏是一个细致漫长的过程。“朱允熥边想边道,“既然有了受灾的灾民,就是现成的劳力,朝廷与其不停的赈济,不如组织起来。”
“他们干活也是为了自己干,疏通好了河道,以后水患也少了!水患少,百姓的日子就好。所以孙儿觉得,以工代赈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!”
听着朱允熥侃侃而谈,朱元璋不住点头。
原本因为生气而皱起的眉头也慢慢散开了,脸上甚至浮现出笑意。
他最满意这个孙子的地方,就是这个孩子独到的眼光,和敢于做事的勇气。
那么多皇子皇孙,只有他一个人,知道翻阅宫中的档案,知道治理黄河花了多少钱,用了多少人。
那么多皇子皇孙,没有任何一个人,敢在这个岁数当着自己的面,说出心里的看法。
等朱允熥说完,朱元璋沉思一下,慢慢开口,“熥儿,咱听说你心善,救了一老一少两个流民乞丐?”
“是!”朱允熥知道自己的举动,肯定有人告诉朱元璋,当下开口说道,“孙儿让楚国公家的廖镛带回家里安置,想他楚国公的府里,应该不多两张嘴!”
朱元璋笑了笑,“那么多流民乞丐,你咋只救了那俩人?”
这话是随口一问,但是朱允熥却面色郑重起来。
“一老一少为祖孙,是爷爷带着一个孙女!”朱允熥小声道,“他们无依无靠的,孙儿...."
朱元璋明白他的意思,叹息一声,”好孩子!“
祖孙,孤苦无依的祖孙,朱元璋心中有所感悟,看着朱允熥的神色更加疼爱几分。
”再说,那么多流民乞丐孙儿也救不过来!“朱允熥一笑,自信的抬头,”救一人是小,救万人是大,孙儿要做能救天下苍生的,万人敌!“
”说的好!“朱元璋一拍大腿,”这才是咱朱家男儿,该干地事!“
“用血写孝经,放佛堂里几日就是孝?”
“拿咱当成啥人,咱是信这些鸟玩意的无知老头子吗?”
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,弄他娘的这些虚头八脑!”
朱允熥亲自把户部的官员们送出奉安殿,殿后的寝宫之中朱元璋的咆哮仍在。
晚辈为长辈书写孝经,是这个时代比较常用的为长辈祈福的办法。而在历史上,很多诚孝之人,为了在佛祖前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,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混在朱砂里,边听佛经边写。
吕氏和朱允炆二人,应该是想用此举,唤起皇帝对他们孤儿寡母的恻隐之心,但是没想到却适得其反。
他们了解朱元璋只在表面,而不在内心。
朱元璋是个什么都不信,同时也无所畏惧的人。在他心里什么满天神佛都是狗屁,那都是骗人的玩意儿。
吕氏大概也是怕了,怕朱元璋病好之后处置于她。可是她忘记了,或者说她没认识到。
脾气暴躁的皇帝,这一生,从没对家人下过手。
皇帝这一生,唯一能让他迁就忍让,甚至是受委屈的,只有他的家人。
如果想处置吕氏,皇帝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已经处置了。
这些天黑不提白 不提,显然是皇帝想刻意淡忘了。
“吕氏一个无知妇人,写这玩意咱理解?允炆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,怎么也信这玩意?”
寝宫中的宫人们,瑟瑟发抖的站着,生怕皇帝迁怒于他们。等到朱允熥进去,顿时无数期盼的目光,落在他的身上。
“老爷子!”朱允熥扶持着朱元璋坐下,微笑道,“您消消气!”
“咱,养了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!”朱元璋指着地上的孝经,粗大的手掌有些哆嗦着。
”老爷子,二哥也是一片好心!他那人读书读得有些迂腐了,没想到这些,但他的心意也是一片诚孝,没有作假!”
朱允熥的话有些出人意料,他没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,反而帮着朱允炆说起话来。
因为他知道朱元璋之所以生气,不是因为孝经,而是因为血,因为听佛经。
朱允炆的身体也不是那种特别强健的男人,在佛堂里写经书一连几天本身就是耗费心血的事情。
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做长辈的没有喜欢晚辈玩自残的,哪怕是打着孝顺的名义。
“对,你二哥他读书读傻了,他想不到。他从小是个孝顺孩子,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。”朱元璋眯着眼睛,冷笑道,“他这孝经是和他母亲一块写的,嘿嘿,咱这个儿媳妇,还真是会教孩子!”
朱允熥没有接话,而是默默的蹲下,把朱元璋的脚放在怀中,轻轻的揉捏着他的腿。
朱元璋的脚很丑,上面满是因为早年生活艰苦留下的痕迹,冻伤的伤疤,硬硬的跟壳一样的茧子。
“大孙呀!”朱元璋忽然开口。
“在呢!”朱允熥回道。
“万一,咱是说万一,将来你当皇帝,对他们娘俩怎么办?”朱元璋看着朱允熥问道,“毕竟,这些年在吕氏的防备之下,你装傻充楞!”
“呵呵!”朱允熥微微一笑,“爷爷,要是说心里不烦,不厌,是假话。这些年孙儿在东宫之中活得小心翼翼,生怕惹恼了母妃。可是......”
说着,换了一条腿继续揉捏,“可是她毕竟是我父亲的妻子,是我兄长和弟弟的母亲,一家人血浓于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!该就藩的就藩,该荣养的养,孙儿一个大老爷们,总不能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吧!”
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一位杰出的领导者,要有着坚定的心智,坚定的思想,坚定的路线,不能被人所左右。
一位皇帝,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。
如果因为怕错,而畏手畏脚,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。那他,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。
朱允熥要那个位置,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,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。
所以,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,毫无怯意。
“吴王殿下!”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,“驿站乃是国家所建,传递军国大事。如果按殿下所想,对百姓开放,会不会舍本逐末?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,或者丢失公文,泄露朝廷机密?再者,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,开放给百姓,必乱尊卑!”
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。
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,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,往来交通不便,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。
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,衣食住行不是有钱,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。
朱允熥沉思片刻,笑道,“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,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,分开来送就是!”
说着,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,尽量说得直白些,“我打个比方,就以咱们应天府(南京)为例。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,学子不下十余万,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,讨生活的人,对吧?”
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,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。
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,心道,”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,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!“
”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!“朱允熥说了两句诗,继续笑道,”这些人,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,杂物往来,是个天文数字,对吧?“
见大臣们都在点头,朱允熥接着道,”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,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。这么多东西,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!“
群臣中,一个捧哏及时出现,吏部尚书詹徽道,”殿下的意思是,分开?“
”对,分开!“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,又笑道,“咱大明的驿站中,除了军马,还有大量的骡马,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,可大部分的时候,都是闲着的,对吧?”
“与其闲着,白吃粮草,不如动起来。”说着,朱允熥笑了笑,“还有驿站中的驿卒,帮工,闲着也是闲着,该动的就动!”
“以应天府为例,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!”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,侃侃而谈,“几驿卒为一伍,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,交到下一个驿站,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,继续传递!”
“有驿卒在,避免有歹人起坏心,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,避免盗窃鱼目混珠。信件货物送至当地,由驿站人贴出通告,让百姓前来认领,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!”
说着,朱允熥又笑笑,“收信收货人,哪能让人白送呢,怎么不给点赏钱?”
家书抵万金,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,一封家书珍而重之。其中珍贵,不能用钱来衡量。
他这么一说,殿中臣子们都笑了。
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。
民间风俗如此,别人给帮忙,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。这不是贪腐,更不是勒索,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。
朱允熥如此一说,群臣差不多都明白了。
军国大事还是用军马加急传递,驿站闲置的车马人手利用起来,为百姓输送信件货物。
许多人暗暗点头,如果真能如此,各地的信件杂物往来将会十分便捷快速。
“至于刘学士所说,官民合居乱了尊卑!”朱允熥沉吟下,“以北平驿为例,北平驿站在通州,占地四十五亩,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住宿。留下给官员们住的,还是有许多空房,由于驿卒隔开,算不得乱了尊卑!”
“能住驿站的百姓,只有商队。百姓们随便有个安全的地方住就行,不求豪华只求遮风挡雨!”朱允熥继续说道,“再说,商人们都很抠门的,也就是东家和掌柜的住,伙计们还是风餐露宿和货物待在一块!”
说着,朱允熥顿了顿,“这就是驿站的第二个作用,给过往商旅提供住宿饮食,还有货物仓储!”随后,朱允熥又笑笑,“这可和传递信件杂物不是一个价了!”
官员们都是人精,朱允熥说的通俗易懂,他们不难理解。而且,一涉及到钱,许多人眼睛都亮了。
户部尚书傅友文开口问道,”殿下说这些,也不是不可行,俗话说车船店脚牙,无罪也该杀,若真能给商旅提供方便,也是朝廷的恩德。只是,殿下说是开源,臣请问,如何开呢?“
说地这个累呀!你干脆说怎么收钱就完了!
朱允熥心中腹诽,面上笑道,”这还不简单!“说着,走到朱元璋御案边上,”皇爷爷,孙儿斗胆,请您写几个字!“
朱元璋正听的入神,心里沉思,听他如此问,笑道,”写啥?“
朱允熥从袖子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,烟盒大小的硬纸壳片,笑道,”请您写一个邮字!“
”好!“朱元璋应了一声,提起朱砂笔。
以朱允熥的眼光看,朱元璋的字不好看。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苍劲有力,力道深沉。
”再请皇爷继续写,住字!“朱允熥又笑道。
随后,朱元璋按朱允熥所说,在几张小卡片上,都写下字。放下笔,笑呵呵的看着朱允熥。
”诸位请看!“朱允熥拿着写着邮字的卡片,笑道,”这上面是皇爷爷御笔邮字,可以贴在信上用来信件邮递!“说着,又回头看看朱元璋,“皇爷爷,既然是您御笔所写,不如叫邮票吧!”
朱元璋一愣,随后开怀大笑,“好,听你的,邮票!”
“恭喜陛下!”吏部尚书詹徽当场出列,朗声道,“此物若真能发行于世,定是千古佳话。臣为陛下贺,为吴王贺,为大明贺!”
“恭喜陛下!”群臣也赶紧跟上,狂拍马屁。
朱元璋平日最反感的就是马屁,但此刻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皇帝,更想青史留名。这个邮票的作用已经呼之欲出,贴在信封上是作为官府邮寄信件的凭证。
若真能发行,无论沧海桑田,只要世人还写信,就一定会记得他朱元璋。
记得他这个曾经的放牛娃!记得他创立的大明!
马屁退去,刘三吾再次开口,“吴王殿下,这邮票可要钱?”
“这个就是咱们给百姓邮寄信件的邮资!”朱允熥在群臣中举着天下第一张大明邮票说道,“朝廷卖给有需要的百姓,百姓把邮票贴在信上,驿站盖上印,就可以邮寄了!”
刘三吾沉思片刻,”多少钱?“
”不贵,两文洪武通宝!“朱允熥笑道,”诸位别小看这两文钱,我大明一天的书信往来何止数十万,积少成多呀!“
”嘶!“几位掌管财政的大臣顿时倒吸一口气。
他们执掌天下的赋税,略微一算就知道到底是多少钱。
一枚邮票两文,一万枚就是两万,十万就是二十万。二十万铜钱换成银子,就是两万多两。一个县一年的赋税才多少?去年大明一个人口繁多的上等县,上缴税银也不过三万,一州之地不过十五万。
”但是皇爷爷御笔这种,两文钱可买不到!怎么也得二十两!“朱允熥笑道,"皇爷爷,天下有的是有钱人,他们巴不得买您的御笔回去供起来!”
“好小子,做买卖做到咱头上了!”朱元璋哈哈大笑。
“刘学士是天下文人翘楚,若是以您手书为范本的邮票,怎么也得卖,五两!”朱允熥对刘三吾笑道,“文人雅士,都有这个爱好,天下学子,谁不想要一张,翰林学士的墨宝!”
中书舍人刘三吾顿时有些自得的笑笑,同时眼中也有些期盼。
若真以他的手书为范本,那他刘三吾也是名流千古。
“除了邮票,还有递票,传递货物按照重量计算价格!”
“还有住票,饭票,储存货物的储票!”
“朝廷统一发票,无论是百姓还是商旅,拿着票就可以在驿站使用!”
“财源尽归朝廷中枢,驿站的驿卒帮工也有不会白忙,每年所得足够维护驿站,一举多得。”朱允熥站在朱重八身边,“诸位,何乐而不为?”
最新评论